来源:历史唯一说
前言:
广西地处岭南边疆地区,自古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在很长一段历史进程中,广西都以边远、蛮荒的形象存在,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但广西同时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金属矿产地,金、银、铜、铁、铅、锡、汞、锌等金属矿产开发历史悠久。尤其是自宋代开始,由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和宋廷统治理念的转变,广西的矿产开发获得了空前发展。宋朝在广西富矿区设场开采矿物,所开采的矿产除供应当地所需外,很大一部分通过课税、贡赋、贸易等方式在王朝疆域内进行再次分配,对全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做出了贡献。
(资料图片)
一、麸金
金,为五金之首,一开始便被当作贵重金属发挥贮值的功能和手段,也用于彰显身份地位的装饰。据《岭外代答》金石门:“广西所产生金,融、宜、昭、藤江滨与夫山谷皆有之。邕州溪峒及安南境皆有金坑,其所产多于诸郡。邕管永安州与交阯一水之隔尔。鹅鸭之属至交阯水滨游食而归者,遗粪类得金,在吾境水滨则无矣。凡金不自矿出,自然融结于沙土之中,小者如麦麸,大者如豆,更大者如指面,皆谓之生金。
昔江南遗赵韩王瓜子金即此物也。亦有大如鸡子者,谓之金母。得是者,富固可知。”可知宋时广西所产金矿出名的是砂金。当时的广西与越南交界处砂金易得,不仅淘金之民容易暴富,“峒官之家”更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视金钱如粪土”:“以大斛盛金镇宅,博赛之戏,一掷以金一杓为注,其豪侈如此,则其以金交结内夕卜,何所不可为矣。古人欲使黄金与土同价者,知本之言也”。
《本草纲目》金石部中先是引许慎《说文》所云“五金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生于土”说明金的物理性状,又列举了当时各地金矿的形态区别,提到广西的“生金”“生岭南夷獠峒穴中,如赤黑碎石金铁屎之类”,又提到《岭表录异》中记载的金矿产地和淘选方法:“五岭内富州、宾州、澄州、涪县江溪河皆产金。居人多养鹅鸭,取屎以淘金片,日得一两或半两。”又引《宝藏论》。“山金出交(越南)、广(广西)、南诏(云南)诸山,衔石而生。”
对于广西诸洞所产麸金,《癸辛杂识续集》也有详细描述:“金紫银青:广西诸洞产生金。
洞丁皆能淘取,其碎粒如蚯蚓泥,大者如甜瓜子,故世名瓜子金。其碎者如麦片则名麸皮金,金色深紫,比之寻常金色复加二等,此金之绝品也。银之品有纹如罗甲者。有松纹者,有中瘦而郭高者,皆为精银,其绝品则色青,故官品有金紫银青之目,盖金至于紫、银至于青为绝品也”。
广西在宋代的金矿产地有邕、融、宜、昭,还说明广西所产金矿多为沙金,时人称为“麸金”,常常顺溪河而下淤积在河滩处,“淘取极易”。除此之外当地居民还利用鹅鸭等家禽常在河滩嬉戏觅食的习性,从其粪便中淘砂炼金,以供生计。
广西在唐代便已向中央王朝“土贡金银”。虽然从贡赋上看当时广西金产量不高,但贡金地多达10处,主要是集中在桂中的南宁地区(邕州、横州、峦州、澄州),桂东南玉林贵港地区(浔州、贵州、岩州、蒙州),桂南钦州以及桂北融州。这其中以南宁地区(邕州)产量为大,因为唐时在邕州朗宁郡开设了金坑,意味着这片区域进行了规模化开采。唐代还开采了永州湘源金矿。
宋代广西的金矿业进一步扩大,基本延续了唐时的传统产金区域,即桂中偏西的邕州、桂东地区,但也在桂北地区开采了新的金矿点。整个宋王朝广西开设了三处坑:邕州慎乃金场、梧州孟陵县古钱村金坑三所和昭州金坑。《文献通考征榷考》记载了宋元时期全国各路金矿的年产量:“《中书备对》诸路坑冶金数:来州金四千一百五十两。房州金六十六两。登州金三十九两。商州金三十九两。饶州金三十四两。沅州金一百三十二两。汀州金一百六十七两。邕州金七百四两。其中邕州年产金704两,除了山东莱州外,产量居全国第二,可知直到宋代,邕州仍是产金大户。宋代邕州管辖范围涵盖左右江流域,因此对具体产金地需结合现代矿产资料来考察。从广西现代地质矿产储量分布来看,百色地区是金矿藏广泛分布区域,除此之外上林也有金矿分布,因此宋代时邕州金大抵来源于上述地区。
《大清一统志》和嘉庆《广西通志》转引了《元丰九域志》对慎乃金场具体位置的记载:在邕州西北四百里。从该记载来看,慎乃金场属于今右江流域百色地区,属于粤西。宋代广西金矿以梧州多见于记载。《太平寰宇记》卷一六四载梧州孟陵县古钱村有金坑三所;卷一六六载横州永定产金;卷一六八载宜罗州、宁远贡金。而嘉庆《广西通志》和《梧州府志》都转引了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关于苍梧芋荚山产金的记载,芋荚山金矿一直开采到明代,到了清代早已封闭并未开采。
二、太平银场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代时岭南两广是产银用银之地,而广西的贡银之地比贡金之地还多。今广东省境内的二个州,广西境内的三十二个州,都有“土贡银”的记载。贡银地遍及桂中、桂东、桂东南、桂北、桂南,总的来说以当时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为主。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对比了唐开元时期和元和时期广西贡银的地方和贡银数:“开元贡铜镜四十面,元和贡银一百两。贺州开元贡银三十两,冯乘有锡冶三。”《元和郡县图志岭南道》载唐开元和元和年间,广西土贡银超过250两。
到了宋代,银矿集中是广南西路矿产开发的大发展时期,设置的银场有抚水州富仁银监、岑溪棠林银场、宝铅场、河池宝富银场、临贺太平银场等。
贺州的银矿得到了很大开发,宋朝在贺州设置了太平银场。《宋史》载:“贺州,下,临贺郡,军事。户四万二百五。贡银。有太平银场。”按《宋会要辑稿》,太平银场置于熙宁八年八月。《大清一统志》的记载证实了这一点:“银场,在贺县,九域志临贺县有太平银场,又有宝场。开宝四年省,《寰宇记》宝城场即古劣下场,废入县为温泉乡,旧志太平银场在贺县东北橘山,久废。”而临贺除了太平银场、宝城场,还有宝盈场,咸平二年置,大中祥符七年)罢,开采了16年。
桂北的昭州(桂林恭城)在唐宋时期不仅产金,还产银。《舆地纪胜》转《元和郡县志》载:“银殿山,元和志云恭城县东二十八里,其下有钟乳穴十二所,山际明白有银。”
宋代宜山有宝积监,炼铅采银。道光《庆远府志卷八》引《粤西丛载》曰:“宋宜山县有宝积监,在城西二百五十里,乃河池州西境,设监官一员管坑户。穴地深五六丈或至十余丈,取矿砂入炉,炼一昼夜始成铅汁。又入小炉再炼之,始成银以充贡。时已未岁其坑崩陷,丁皆压死,遂罢不敢采,监废。”可知宝积监从宋代时起便己开采铅矿以炼银,但很快便因矿道坍塌废止。
又按《舆地纪胜》卷一二二,河池以西四五十里“坑户穴地深五十丈,取矿入炉坯炼成银”。可知宋代河池、宜州等地银矿开采普遍,坑冶众多,开采程度较深,矿坑甚至深入地下达100多米。
三、邕州铜
宋代以前,广西的产铜中心以桂东南地区为主。桂东黔浔郁江流域的玉林、贵港、贺州等地区是广西主要的铜、铅矿产地。浔江支流北流河流经的容县,唐初曾置铜州,现西山附近仍有铜州古城址。《容州普甯志》的记载,铜州是隋末萧铣在平定岭南后所置:“铜州,唐武德四年置改铜州为容州。以州西带铜山故以名。”其中州西之铜山应为北流民安镇铜石岭及容县西山,两处隔江相望,山上遗留众多冶炼遗物。
铜石岭又叫铜石山,民国版《北流县志》中记载铜石山在北流县城东二十里,山峰叠幛风景秀美,山石都呈紫色。有大小两座山峰,大的高数百丈。山顶宽阔平整,有一座四季不涸的灵池和十余亩稻田。县志认为唐代初年置铜州便是从此山名。
至宋代时,广南西路见于文献记载的产铜地主要是邕州之右江溪峒。《岭外代答》中转引了多种史籍中对骆越地区出产铜、银的记载,如《交州记》里越人以铜铸船的记载,《广州记》里俚僚铸铜鼓的记载,以及交趾、占国等国王宫以铜为瓦的传闻,认为南方多产铜。
又称至宋时邕州地界几乎己不产铜,但在右江溪峒之外有一峒产铜,且开采较易,地一几尺便可挖到铜矿。所以当地少数民族多使用铜器。从上述记载可知当时邕州右江溪峒产铜颇旺,且为地表氧化矿,极易开采,并且还曾经进献于朝廷。但当朝因畏惧引发边境矛盾,而禁止了与各溪峒间的矿产交易。
北宋晚期,由于国力衰退、奸臣当道,宋廷对矿场的治理大不如前,至蔡京当政时每年铜产量才六百六十余万斤,“比祖额亏四十余万斤”。江州广宁、池州永丰、饶州永平、建州丰国等四监所铸钱币上供,而当时的梧州元丰、韶州永通等南方六钱监所铸钱币共“一百五十六万缗”,则“逐路支用”。
南宋渡江后情况更糟糕,所收铜铁铅锡仅是以前产量的二十分之一,以前能收一千三百二十万斤,现在收七千余万斤。因矿料来源所限,所铸钱币仅为原来的二十分之一。右江流域产铜矿点有那坡县下华乡坡桑基性岩体镍铜矿、德保县钦甲铜锡矿、靖西同德铜锡矿等矿点,宋时皆为邕州所属“右江蛮峒”所在,与《岭外代答》的记述相符,“蛮峒”所出铜除自用铸铜器外,有时还上贡朝廷。
四、梧铁
宋代时梧州生铁所制之器既轻且耐久,是“天下美材”。《岭外代答》载梧州生铁“在镕则如流水,然以之铸器则薄几类纸,无穿破,凡器既轻且耐久,诸郡铁工煆铜得梧铁,杂淋之,乃至刚,信天下之美材也”。梧州生铁熔炼时流动性能很好,“如流水”,用来铸造器物壁薄如纸又无破损,轻便耐用。各地铁匠锻铜时如果能得到梧铁杂淋,便可锻造出质地刚硬的器被认为是“天下之美材”。
《岭外代答》中记载了用梧州生铁铸融剑的技术,称融剑使用梧州生铁来铸造是最优质的。藤州出产一种很容易熔溶的黄岗铁。融州人用梧州生铁来杂淋黄岗铁锻造融剑。说明宋代的融剑颇有名气,但以梧州生铁所铸才是最好的;同时又云“其制剑亦颇铦,然终不可以为良”,就是说以藤州所出黄岗铁淋以梧州生铁、再杂糅熔炼仍是不够好。灌钢也称为“团钢”,最早见于宋代唐慎微所著《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该书金石部转引了梁朝陶弘景的话:“钢铁是杂炼生、鞣作刀、镰者。”“杂炼生、猱”就是将生铁与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冶炼,将碳中和均匀后,生成质量优良的钢材。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广南西路的铁矿产量虽然不是全国性的主要铁矿区,但铁矿分布广,融、柳、邕、全州、灌阳等地是广西主要产铁区。出产的铁矿除用于本地钱监铸铁钱,有相当一部份支援了广南东路韶州岑水场,用于浸铜。据《宋会要辑稿》,广东韶州岑水场浸铜所需铁矿石其中很大一部份来自广西郁林州南流县和宾州迁江县。
其中南流县每年提供二万七千五百斤,宾州迁江县提供一万四千六百四十斤。岑水场浸铜产出的铜多用于供给韶州永通监铸钱,永通监铸造出来的铜钱则用于支付江南六监铸钱所需的铜本,可见广南西路的铁是宋代岭南铜产业中重要的一环。
五、桂粉(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