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资料图)
新闻——据多家媒体报道,4月9日,“游客吐槽甘孜一公厕需凭空瓶进入”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中,一游客自称在四川甘孜州折多山上厕所,需拿空矿泉水瓶兑门票才能进去。不少网友表示感觉这样做太不人性化。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随后回应称,该厕所实为318川藏绿色驿站,是一个环保项目,欢迎公众提出宝贵的可实施方案,便于优化改进。而网友分享的该驿站使用流程说明中也显示,使用绿币环保厕所,全程可能会耗费3到5分钟,如急需使用卫生间,或暂时没有时间参与环保活动,建议选择最近的公厕使用。
游客留下太多垃圾,是不少景区普遍面临的困扰,尤其对自驾游来说,线路漫长,垃圾更不易收集和处理。上述环保组织用10年时间,在青藏公路探索出“分散收集、长途运输、集中处置的高原线型垃圾回收模式”,是针对性较强且效果显著的一种创新。
但游客如厕前需通过“垃圾换绿币”这道关,只有当垃圾换绿币的游客多于5人时,才可直接放下垃圾上厕所。这实际上是为如厕这一生理需求设置了限制条件——尽管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促使游客多回收垃圾。人有“三急”,某种角度上,为如厕设置任何一点障碍,都会显得不够人性化。而如果能换个思路,以赋权鼓励或奖励的方式来推动垃圾回收,争议或许就会减轻不少甚至不复存在。比如,可以鼓励游客在如厕后自愿参加垃圾换绿币活动,或在上厕所前后自愿用空瓶等垃圾兑换纸巾等小物品。
限权与赋权,不同的方式适用于不同情形。现实中,限权的措施似乎用得更多一些,甚至有时会被滥用,比如,业主不交物业费可能被停水停电。一些有争议的话题,也往往因不当使用限权措施而引发。比如,时下不少人呼吁恢复强制婚检,将婚检证明作为登记结婚的前提条件。这么做确实可以大幅提升婚检率,但假如给参加婚检者额外奖励婚假,或者推出报销婚检费用等举措,现实效应和舆论效应应该都会更好。
一件于社会和个人都有益的事,却引发反感和争议,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无疑是值得反思的。多用赋权鼓励举措、慎用限权约束手段,更有利于将好事办好,也有望让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升。
标签: